正在李自健美术馆展出的 “挺立——刘永刚雕塑绘画大展”将于12月10日落下帷幕。作为艺术家刘永刚的回顾性个展,本次展览集结了他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不仅有大量独具风格、张力十足的绘画作品,还有独树一帜的以中国古篆文、金文等文字演变而成的巨型雕塑群。
12月3日,在进行了实地观摩和考察之后,“挺立的汉字——刘永刚雕塑、绘画展”学术研讨会在李自健美术馆贵宾厅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十几名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家云集一堂,同时特邀了本地部分有关文化界人士与会,就“挺立——刘永刚雕塑绘画大展”与城市环境公共艺术进行专题研讨。
嘉宾名单: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陈孝信 (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
荣剑 (博士、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著名艺术批评家)
杨卫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会员)
王端廷 (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
郭晓川 (博士、著名画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何桂彦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邓平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刘永刚 (著名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李自健 (李自健美术馆创建人、馆长、策展人)
将美术馆当成一块大画布
据李自健美术馆馆长李自健介绍,本次展览的契机源自两、三年前范晓楠博士的推荐。“今年4、5月份的时候,刘永刚老师第二次来到了美术馆,看完以后就非常满意。他表示要呈现从艺几十年的精华,看中了馆内和馆外的所有空间。我当时就想,既然刘老师有这个心,我们就要成就一个空前的展览。要突破以往的展览思维,做一场真正的公共艺术展。”李自健激情回忆了展览筹备的全过程,制定计划,丈量土地,直至23座高达6-8米的雕塑挺立在湖边。
李自健(左)与艺术家刘永刚在《德行天下》作品前
在本次展览中,除100件绘画和小型雕塑陈列于李自健美术馆的“心灵空间”,其余23件从河北运抵长沙洋湖的巨型不锈钢喷漆雕塑,分布于美术馆的天鹅湖湖畔四周及美术馆中央平台,形成了一道特殊的城市文化壮丽景观,恢弘壮美,引人入胜。
刘永刚在发言中表示,正是在“将美术馆和外部环境作为一块大画布”的构思下,产生了这个展览和这批作品,直言“可能再也不会创作这么大体量的作品了”,而且这是他一直想要呈现的作品:公共空间里的作品与美术馆完美结合,不仅是挂在美术馆的墙上,更是在环境中让人们可以参与其中。雕塑摸上去是冰凉的,但传递了艺术家火一样的情感。刘永刚介绍,这23件为李自健美术馆周边环境量身定做的艺术作品中,除了在城市规划馆附近展示的作品为呼应建筑本身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以外,其余的作品都采用了鲜艳的色彩,与公园中的绿植、湖水、天鹅以及在此游玩的人们相映成趣。
与会的嘉宾们为两位艺术家的一拍即合与惺惺相惜而感动,在发言中分享了对刘永刚本次展览和新作的观感体会。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范迪安主席在展览前言《挺立的汉字!挺立的精神!》中盛赞展览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刘永刚作品从“站立”朝向“挺立”,这是他在艺术意境上的升华,在挺立的中国文字中体现出挺立的中国精神。
巨型雕塑是李自健美术馆建设的延伸
嘉宾们一致认为,此次展览是李自健美术馆馆长李自健和艺术家刘永刚共同创作的结果,开创了一个新型的美术馆和艺术家相互合作、共同创作的新模式。同时,嘉宾们就如何让刘永刚作品达到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的最大化、以及如何让李自健美术馆周边环境更上一层楼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殷双喜看来,本次展览是李自健美术馆建设的延伸,对比国内外以公园为中心衍生而成的大型艺术中心如东京上野公园、纽约中央中央公园等,李自健美术馆此次将美术馆和公园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而且进一步落实放大了公共艺术的理念。“来李自健美术馆的观众有75%为学生,观众的成分特别有价值,这里将培养未来一代热爱美术的人。”殷双喜建议,通过展览的推动,李自健美术馆高标准精选国内外雕塑形成一个雕塑公园或雕塑群,成为区别于其他美术馆的独特存在。由此,以美术馆为中心,推动长沙湘江之畔的公共艺术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艺术家进入长沙。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郭晓川回忆了刘永刚中华世纪坛个展的筹备过程,有感于艺术家创作和完美展出的不易,为刘永刚此次作品能在李自健美术馆及其周边公园中展出达到理想的陈列效果感到高兴,这是美术馆和艺术家们为在地人们带来的丰富文化,给人以好的艺术享受。
作品是否与环境相融,以及作品如何与观众互动,是公共艺术关注的重点。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在发言中表示,刘永刚在很多艺术家都在消解力量、追求中性化的当下坚持并强调雄性和力量感,挺立不仅仅是姿态,更是一种很强的精神隐喻。而美术馆所在的场景是非常典型的南方风景,明媚或者阴雨绵绵,挺立的雕塑与美术馆周边的环境,一硬一软,让对照关系凸显。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何桂彦表示,在观摩的过程中被那件位于城市规划馆的作品打动。与小型雕塑相比,这件大型雕塑突出展示语法的力量、形式的力量,向观众呈现了作品背后真正强悍的东西。在他看来,如何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是目前大型空间中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作品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倡议收藏和永久陈列
本次展览闭幕在即,这批作品的去留成为了美术馆和艺术家最为关注的事情。嘉宾的发言意外引发了关于这一批巨型雕塑归宿的讨论。
艺术批评家荣剑建议美术馆和当地能收藏这批大型雕塑作品,集中或分别陈列于城市合适的公共空间。荣建表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可以迅速让空间发生改变。与其让艺术家被动地去适应这个空间,还不如让艺术家来主动改造空间。如果这些作品被撤回放置到仓库,这是一个巨大浪费,既是艺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空间的浪费:“这么好的作品来到公共空间,原来没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感觉,但是一旦撤回就会有一个视觉上的失落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邓平祥呼吁社会给予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更多支持:“中国不缺少非常好的艺术家,但是缺少好的艺术赞助人。如果没有蓬皮杜夫人,卢浮宫也不可能由一座皇宫变成一个艺术殿堂。”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孙振华作为研讨会主持人在总结陈词中表示,永久陈列并不是放在空间原样不动,而是可以在很多地方出现,要允许出现留白。同时,孙振华提出要谨慎过于漂亮的作品。“当作品看上去很光滑、很好看、很舒服的时候,实际上可能是需要警惕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地减少漂亮感,而增加一些让人们看上去更有历史的厚度感。”
“全社会都要重视公共艺术,将当代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型公共雕塑是建构现代城市景观的灵魂。李自健表示,这是一场对长沙未来的艺术发展与城市景观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会,也借助于专家学者们的真实感受与赞誉让长沙的文化之美、湘江新区的自然景观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